
级别: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度:
教学课题 | 专题5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第2讲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 |
教学目的 要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道义力量; | |
教学 | 重点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
难点 |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 |
教学方法 手段 | PPT讲解,视频材料学习 | |
课时 | 参考授课计划:1课时 | |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或 板 书 设 计 | 导入新课: 中国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美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经济实力最强、医疗资源最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美国却成为重灾区,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前列. 思考:造成中美疫情防控巨大差距的原因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显著特征? 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 (一)先进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其价值观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 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追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增强,人们正在见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雪容融”设计理念源自春节时期家家张灯结彩的大红灯笼这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器具元素,代表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突出了举办地的特色;装饰图案以剪纸艺术为载体,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基于灯笼的属性从吉祥物身体发出光芒的特点,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 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4年2月24日)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广泛吸收借鉴了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萃取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气派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人类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赋予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代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理念。 人类是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不断进步的,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提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理想。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古希腊的“理想国”,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等级制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都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社会主义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的,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积淀和升华,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成果和基本规律。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10月25日) (二)人民性——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如果说高铁代表的是国内基建方面的“速度”,那么“绿皮火车”更多的是代表国家的“温度”。中国铁路在大力推动高铁发展的同时,坚持在老少边穷地区保留公益性“绿皮火车”,守住的是民生底线,秉持的是为民情怀,诠释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以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为宗旨,竭尽全力为人民求福利、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2月20日)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三)真实性——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长沙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作为代表之一,邹彬当面向总书记提出农民工素质技能提升、相关权益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增强等方面的建议,得到了总书记的回应。半年后,看到拿在手里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他兴奋地说:“我提的建议被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了!” 2011年9月,美国爆发了持续两个多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占领者的口号就是“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他们认为美国的民主是1%资本精英的民主,美国的自由是1%资本精英的自由,美国的富裕是1%资本精英的富裕,美国的发展是1%资本精英的发展,如此等等的文明先进发达,全是1%资本精英的专利!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这种自由、民主、平等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而且下面掩盖的有产者和无产者在财富、地位、生活、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广泛而巨大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过不少看上去非常美好的价值理念,其中一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只是“看上去很美”,甚至是“听起来很美”,并未能彻底地、真正地实现。 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 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共同纲领》、“五四宪法”制定到现行宪法与时俱进修改完善,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 全过程人民民主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环节,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 二、如何认识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 “普世价值”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有其特定内涵和政治用意。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在反对封建专制过程中发挥过历史性作用。随着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这些价值观越来越成为维护资本统治的工具。西方资产阶级极力将这些价值观美化成“普世价值”并到处输出、贩卖,为实现他们的全球霸权图谋张目。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一)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上的虚伪性 西方的“普世价值”是特指资本主义价值观,是特定的价值观及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把自己的价值观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装饰起来,其目的就是维护和攫取与之相关的最大利益。 “普世价值”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抽象的人性,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及其相应的制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 (二)西方“普世价值”在实践上的虚伪性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都未能真正“普适”。种族歧视、劳资对立、金钱政治、贫富分化、社会撕裂、人权无保障等问题,在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与他们所标榜的“普世价值”形成鲜明对照。 美国号称“自由国度”“山巅之城”“民主之邦”“人权卫士”,却经常践踏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棱镜门”事件表明,一向以“自由”“人权”标榜者的美国,彻底撕下了伪装,露出了其虚伪、虚假、荒谬的真面目。 2022年8月中旬,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一方受灾,八方支援”,四川、甘肃、云南、陕西等省市森林消防队火速驰援。救援物资难以运上山,许多年轻人骑着摩托车赶来帮忙,他们不分昼夜往返奔波,将水、食物、药品、救援工具甚至工作人员搭载到现场。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消防官兵和志愿者们,用血肉之躯与大火抗衡,在极短的时间内让这片熊熊燃烧的烈火消失的无影无踪! 20多年前,美国以“反恐”之名,强势入侵阿富汗;20多年后,美军以要“结束漫长战争”的理由,从喀布尔仓皇“溜走”。过去这20多年,数万阿富汗民众因战乱而死,贫穷与饥饿萦绕在这片土地。西方“普世价值”口口声声的“民主” “自由”“人权”在哪里?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不“普适”,更不是什么普照世界的“明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和霸权野心,四处兜售“普世价值”,推行“和平演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影响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混乱不堪。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事实一再说明,随“普世价值”而至的并非“自由” “民主”“人权”的春天,而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严冬。 “普世价值”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实现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的武器 面对“普世价值”的各种论调,我们一定要认清其“弦外之音”“醉翁之意”。西方宣扬“普世价值”,实质是推销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是其和平演变策略的重要一环。 如果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的发展,认为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所谓“普世价值”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反对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并不是说人类社会不存在共同价值。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客观存在共同利益,必然要求共同价值。我们所主张的共同价值,是要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这与唯我独尊、强施于人、旨在推行资本主义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所谓“普世价值”根本不同。 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7月1日)
| |
课后作业 |
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